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当中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表现为:既有沉重的学习压力,又有升学或选择就业失望,还有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也有与父母不和的现象,由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产生情绪紧张、自卑、忧郁,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遇到挫折或心理冲突时往往不能解脱,自我认识失调等,从而导致抑郁症、精神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成绩下降、恐怖症等后果。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因此,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潜能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发挥心智潜能,提高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掌握心理调整的知识、方法,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控制消极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为达到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下:智力训练,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国民生产总值等;培养能力,如自立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学习心理,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心理指导;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自信、自强、动机、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培养,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性格方面的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心理品质;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善待他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校应设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与之相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各科教师要认真挖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沟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让中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及时恰当地宣泄心理障碍的郁结。
总之,心理健康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能,自行消除心理障碍。在一个和谐的内外统一合力的作用下,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