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发展>心灵驿站>详细内容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04-16 13:0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工作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新,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
      具体目标为:(1)调适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节与适应。学会调节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调节处理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2)发展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请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与生活。以上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度如何,突出地表现在受辅导学生在面临各种困难的、困惑的、有压力的情境时,能否根据个人条件,作出适当的选择、明确的决策,成功地解决问题,并引导自身发展。
      三、主要工作
       1、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卞云祥
      副组长:华飞
      小组成员:徐林、陈翠红、陈波、薛泽、潘晓红、陈碧清、李乃日、陈昌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负责策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努力体现四个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二是领导功能、三是服务功能、四是科研功能。
       2、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环境是潜在的课程,学校的精神环境(师生关系、校园气氛等)和物质环境(自然景观、建筑设计)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校园环境影响着师生的心境,对师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境作用。学校努力通过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宣传窗、画廊、黑板报、名人字画的装饰和校园广播、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的建设,以及体育节、艺术节的举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优化人际关系,着力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使学生在和睦的人际关系中感受自我价值。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教育的大课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强化“心育”的整体实力。  
      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培训,一是全员培训,采取网上学习、听专家讲座,心理辅导教师为全校教职工作专题辅导,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进行。二是骨干培训,组织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参加业务培训以及到外校取经学习。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大家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良好的心态、人格去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生。  
      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等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去关心,所以加强对家长的“心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家长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解答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证。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随机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和有激情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活泼的学习。  
       5、开展心理健康状况大普查活动,组织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撰写调查报告,并根据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方法,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比如,针对许多学生身上出现的可能不适应学校生活,恋家、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对学生青春期心理可能会遇到的恋爱、人际关系相处等复杂的问题,一些特殊群体如留守子女,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我们都将有组织的开展专题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心理自我矫正方法,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7、积极推进“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成立覆盖全校各班的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指导活动,以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要求各班高度重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建设,将班级团体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和班级心理委员有机的融合起来,建立起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发挥同伴互助的优势,将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做到班级、做到寝室、做到每个同学中,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专业干预,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和学生助人和自助的目的。
       8、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保证正常有效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室本着平等、尊重、保密、倾听的原则,努力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学生。咨询内容涉及到学习和生活问题、人际交往、情绪与行为、升学与就业、友谊与爱情等方方面面,我们将有针对性地转化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针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了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减轻或消除一些来访者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9、设立“心语信箱”。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进了心理咨询室,即存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也有的同学性格腼腆、害羞,生怕进咨询室被其它同学嘲笑。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也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每次接待来访者的人数毕竟有限。针对这些情况,除加强宣传教育外,我们还将设立“心语信箱”,让更多的同学能无拘无束地充分倾吐心中的烦闷,帮助解决心中的困惑。 
       10、重视心理问题个案的记录与分析,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心理辅导教师及班主任非常重视对日常工作中所碰到的典型个案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重视日常的工作积累,为教育教学工作和心理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典型资料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学校一直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积极协调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各个环节,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为基本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成为心态平和、积极进取、情绪稳定、思维灵活、是非分明、举止适度,身心健康的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