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课程教学>课程实施>详细内容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09 16: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课程是课改的核心,校本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将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出有学校特色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体系,就成为学校推进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成为学校积极推进泰州市素质教育“5+2”工程的抓手。因此,如何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来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就不可或缺。为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的顺利运行,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较为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特制定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1.促进学校的优质和特色发展
  学校认真践行“适合与超越”的教学理念,努力打造“幸福教育”的特色,是学校近几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促进学校的优质和特色发展的需要。课程是课改的核心,优质化的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教师既是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 “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 “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科技素养和未来素养的培养。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校实际,校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两类,一是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二是学科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评价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展开,一是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的情况,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四、校本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的评价
  这类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主要是基于课程课程标准、基于校情、基于生情,将国家课程形成校本化的教学案、校本练习和校本阶段性测试题。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和引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学情,从学生的学与思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深入课堂,按照《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课堂评价标准》来对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要对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学案、校本练习和校本阶段性测试题进行审核,是否真正做到了校本化,尤其是针对学校实际,是否做到了基础和提高的统一,是否做到了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否做到了刚性和柔性的统一,是否做到了教学的收与放的统一。在对教学结果进行考核时,要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统一,这样更能发现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改进。具体考核,主要是按照《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校绩效考核方案》中有关教学实绩的规定来进行。
  (二)学科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分为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通过评价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表一)课程方案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要求 分数 得分
课程开发
目的意义
20%
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 3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 7  
课程宗旨的体现。 5  
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5  
课程目标的确立 20% 目标明确、清晰。 7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内容具体。 6  
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7  
课程内容 40 % 内容组织得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10  
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15  
内容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 15  
课程评价 20%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0  
合计      
(表二):教师课堂评价表(试行稿)
班级   学科   执教者  
课题           年   月   日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参考
分值
自评得分 组评得分

50%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3 .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3    
目标内容
8%
4 .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4    
5 .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4    
指导
过程
24%
6 .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 1/2 课时。 4    
7.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5    
8.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3    
9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 3    
10.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 6    
11.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 3    
教师
素质
8%
12.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4    
13 .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2    
14 .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2    

50%
全体性
12%
15 .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6    
16 .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6    
全面性
13%
17 .掌握学法,习惯良好。 7    
18 .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6    
主动性
11%
19 .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5    
20 .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6    
创新性
14%
21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7    
22 .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7    
等级分数 优秀 90 分以上,良好 80 分 —90 分,合格 60 分 —79 分,不合格 60 分以下。 总分    
注:此处“组”为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表三):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




出   勤25% 课堂学习25% 创新能力25% 技能考查25%
成绩
自评 师评 自评 师评 自评 师评 自评 师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