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发展>教育故事>详细内容

悉尼之行琐忆

发布时间:2016-05-27 16:5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2004年初冬,我有幸参加赴澳高中教师培训学习。我们一行二十人,大多来自省内中学。培训机构是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辅导老师是悉尼大学的教授,为期八周。

乘飞机达悉尼,澳洲正值盛夏,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我们住在悉尼大学学生公寓(Unilodge)。公寓住的多半是悉尼大学学生,包括各国留学生。住宿、自炊设备齐全、方便舒适。澳方给我们学员每人发放560澳元的伙食补贴。为了节约费用,我们结伴做饭,用从国内带去的方便食品以应不时之需,课余去附近的唐人街跳蚤市场购些较便宜的蔬菜食品。我与同室夏君(江苏丹阳人)以素食为主,一是从俭,二是对澳国肉类不习惯。澳之猪肉,土腥味浓。据云,屠宰生猪没有“刺刀见红”的放血程序,实施“安乐式”处理,猪血淤积体内,猪肉土腥味大。又听说,猪亦常食用过剩的羊奶品,大概是猪肉土腥味的又一原因。

“绿草如茵,古木森森”是悉尼大学校园给我的整体印象。所到之处,大片绿色。连绵不断的绿,令人舒畅,令人陶醉。悉尼讲究园林造型艺术,整修的枝条用粉碎机碎成细簿小木片,再壅至树根周围,碎枝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再护树。

悉尼大学创建于1850年,主校区(我们在此听课)覆盖了悉尼市中心地带72英亩的面积,靠近中央车站及唐人街,离中心商业区仅五分钟的步行路程。晚饭后我们也常散步至悉尼港环形码头,观赏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的迷人夜景。

悉尼大学校舍古色古香,保留着澳大利亚传统建筑和文化特色。没有围墙,没有气派的校门,没有醒目的校牌,更没有林林总总的荣誉墙。据介绍,校内设“名人堂”。从公寓出来,穿过维多利亚公园,沿小山坡拾级而上,展现眼前的是一座深红色大砖砌造的古城堡式的建筑,上方嵌着标有罗马数字时刻的大钟,最顶端飘扬着澳大利亚国旗,庄严而肃穆。我们入学时,澳方在“城堡”的一间会议室举行了简朴的欢迎仪式。我们听课的教院也是类似深红色城砖所建,典雅而古朴。教院二楼回廊大玻璃柜里陈列着中国、日本等国的古代陶瓷工艺品。上下课每当路过,总令我驻足观赏一番。中国文物用卡片注着唐、宋、元、明、清等字样,我虽难辨真赝,但内心隐隐约约有一丝悲凉,每件文物珍品仿佛在向故国亲人倾诉着浪迹海外的辛酸往事。同时,内心也有几份自豪,这些文物精品不正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吗?

一个半世纪以来,悉尼大学为澳洲和世界人类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成就为它赢得了“南半球牛津”(Oxford in South Hemisphere)的美誉。世界顶尖天文物理家Bryan Gaensler、联合国第一任大会主席 Herbert Vere Evatt、世界银行总裁James Wlofensohn、澳洲第一任总理Edmund Barton、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John Harsanyi、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ohn Cornforth都是从悉尼大学走出去的。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一段精辟之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诚哉斯言。我们的几位辅导教授,既平易近人,又博学多才,令人可亲可敬。我们是每周一至周五上课,周末集体组织游览参观等文化活动。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澳大利亚教育体制,英语教学实践,英语教师语言技巧,英语教学原则等。主要由四位教授轮流主讲,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上世纪八十年代移居澳洲苏州籍的沈惠忠博士(英文称:Dr Huishen),温厚而严谨,给人以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澳洲老师Dr.Paula,热情率真,上课幽默风趣,笑容可掬,声情并茂。希腊老师Dr.Dora性格开朗,上课富有激情,眉飞色舞,讲到得意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课上讲着讲着,竟然不由自主地坐到教室前面的空课桌上,我们惊讶不已。一天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希腊语课,一开始她就叽哩呱啦地用希腊语讲了一通“开堂白”,她讲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听者面面相觑,不知所云。接着她在黑板上写了几句有完整意义的希腊语,先范读三至五遍,后反复领读,继而把我们领出教室,在校园的空地上做游戏,互相对话,互相采访,趣味盎然。经过几番互动,我们竟能说上几句流畅的完整意义的希腊语,于是我们脸上立刻都洋溢着成就感。我意识到,这便是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运用“听”和“说”的情境直接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即不讲语法条文,也不用其他语言过渡转述,而是直面目标语言,通过“听”和“说”的互动,在摹仿中逐渐领悟,这对我们从事英语教育的中学教师是一个极好的启迪。来自英国的老师Dr.Lindy,相对比较“传统”些,她温和而略带几份腼腆,上课始终面含微笑,慢条斯理,娓娓动听。但有一次例外,那天她正在讲英语实践课,一位学员的摄像机镜头对着她,进行实况录像,她发现后,始而不悦,继而厉色制止,认为此举冒犯了她,她用较为尖锐的语言维护她的“尊严”。

在澳培训期间,我们先后四次去南威尔士州州立中学(MerryLands High School)参观访问,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四十多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我们在一面绘有各国国旗的外墙壁上找到了五星红旗。我们先后观摩了阅读、听说、历史、信息技术、艺术、音乐、体育、烹饪等课程。在艺术课上,我们与学生一起学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烹饪课上,我们与学生一起做蛋糕、面包等食品。学生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课本,课本是一届一届反复使用。学生没有沉重的书包。上课钟一响,学生在校园里走马灯似地奔向自己的选修课教室。一次观摩历史课,宽敞的教室里只有3个学生,但那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教师讲得非常专注,就某个历史问题还与学生进行交流、辩论。澳国的中学教学,我的整体感觉是包容的,多元的、开放式的课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创造力,但在教学中,基本功训练似远不及国内扎实。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凡愚如我,实难企及。悉尼培训之旅,虽如孤帆远影,渐行渐远,但难忘的情景,时时萦绕在怀,令我感念,引我遐想,促我反思,催我奋进。

(吴益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